“新中产”:新经济的动力

   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本文刊于3月23日中国产经新闻。

  “新中产”的崛起正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何为“新中产”?网易金融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新中产”理财行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描摹了这样一幅画像:其年龄主要位于25-40岁的区间;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主要分布于国内的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是“新”中产用户人群的主体。据报告预测,目前中国新中产规模已经上亿,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升级、互联网化进程的深入,未来5到10年,中国新中产规模有望上升到3亿—5亿。

  “新中产”成消费经济主力

  某银行理财经理杨先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其平日重要的理财方式:零钱存进余额宝、微信理财通;对于大额资金,则会通过网上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等多种方式进行打理。

  杨先生并非个例。在互联网发展的前景下,越来越多的新中产人群乐于在资产稳健增长的前提下尝试多样化的理财方式。上述新中产理财行为分析报告指出,在互联网理财投资渠道中,65.5%以上的人理财资金规模在5万以上,51.8%的人在10万以上,还有6.2%的人在互联网的投资额度达100万以上。在余额宝出现之前,用户理财的主要方式是银行定期存款、银行理财,该比例达74%,而余额宝出现之后,随着互联网理财和投融资服务方式的发展,已经有更多的新中产选择通过保险、股票、票据、基金、众筹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理财。并且,有74.4%的用户选择在未来的一年增加在互联网理财领域的投资。

  某种程度上,“新中产”已逐步成为中国消费经济的中坚力量。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新增2.3万亿美元(约合14.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上层中产阶层及富裕消费者将贡献81%的消费增量。

  “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股票市场波动,以及储蓄率持续提升,但三股新的力量将推动中国消费经济的转型。这三股力量包括: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消费者、新时代消费者以及网络购物。”这份题为《中国消费趋势报告——三大新兴力量引领消费新经济》的报告称。

  大众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在“新中产”崛起之时,网络购物也渐成气候。据悉,阿里巴巴集团在2016财年零售交易总额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2016财年有望超越沃尔玛,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类平台。

  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仅阿里巴巴零售商业生态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超过了1500万。其中,淘宝、天猫平台上网店提供的就业机会为1104万个,提供的电商物流领域就业机会为203万个。根据2011年发布的首份中国网购服务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在网购中,平均1个“直接就业”就可以带动2.85个“间接就业”。由此可初步推算出,阿里巴巴带动了3000万个左右的间接就业。

  不仅是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1号店、唯品会等网络电商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也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看好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中国有诸多利好因素,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劳动力规模都占优势,加之技术创新人员不断增加,方方面面都为互联网经济的胜出提供了规模化的支持。

  “其中技术创新是根本,且相对难以模仿。现在很多国家都大力强调创新,因此中国的企业也应投身于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吸收营养,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以提升、改造自己。”周民良说道。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查,未来五年,中国消费市场2.3万亿美元的增量相当于德国或英国消费市场当前规模的1.3倍。

  调查显示,中国年收入超过2.4万美元(约合15.54万元人民币)的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数量日渐增多:预计中国城镇消费增量的81%将来自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消费者。到2020年,上层中产及富裕家庭数量预计将翻一番,达到1亿户。而到2020年,私人消费将达到6.5万亿美元(约合42.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而在2016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到了消费金融,即“实施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工程,城乡居民旅游、网购、信息消费等快速增长”。

  可见,国内的消费产业以及大众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经济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赶超的一次机遇。我国有众多世界知名的互联网企业,13亿人口,尽管互联网普及率不到50%,但互联网应用已深入各行各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氛围已经形成。

  新消费理念带给新经济更多机会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无疑带来了消费理念的变化。而纵观历史,不论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其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也无不伴随着中产阶级消费理念的变化。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了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即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而在“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转型的加码推进尤为重要。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了“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这就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这和当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目前,中国本土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过去几年,不断高涨的土地租金,长期用工荒,恶性价格竞争拖垮了无数沿海制造企业。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摆脱过去低成本加工的标签,实现产业变革。实现这一转换的重要途径就是新经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写入“新经济”一词,即“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贾晋京认为,新经济可以看作是经济运行方式中的创新因素。

  “新经济‘新’就新在同时强调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的‘新’,而不只涉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贾晋京认为,中国经济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依靠‘双轮驱动’:以转型升级激活传统产业生命力,以创业创新激发新兴产业爆发力,双轮共同发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分析指出,我国具有形成新经济的巨大潜力。以新的动力机制为例,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规模明显扩大的阶段,这不仅是扩大投资、消化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也是形成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台盟主委张嘉极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淘汰过剩的产能。在新业态出现的同时,传统企业自然会被挤压出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投资。投资越多的新产业,质量肯定更好,污染肯定更少。这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