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年代】她们,为单亲孩子撑起半边

  她们是平凡而伟大的妈妈,她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叫“海虞妈妈”。这些妈妈,虽然不是亲妈,但犹如亲妈,她们用慈母之心,让那些因各种原因失去母爱的孩子再次找到了妈妈的怀抱,拥有了妈妈的呵护,又成了有妈的孩子——

  她们,为单亲孩子撑起半边

  ——“海虞妈妈”公益活动的观察与思考

  网上人大江苏省常熟教学服务中心201209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 陈佳

  女教师、女干部、女工人……她们来自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各行各业,虽然职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但她们热心公益,拥有同一个名字——“海虞妈妈”。“海虞妈妈”始于2012年母亲节前夕常熟市海虞镇举行的亲情结对活动,当时该镇10名失去或远离母爱的孩子与10名“海虞妈妈”结成“一帮一”的亲情对子。与传统的爱心结对不同的是,“海虞妈妈”不仅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倾注于精神上的慰藉,与单亲孩子培养亲情。在日常生活中,她们通过给孩子打电话、上门探望、接到自己家里小住、节假日陪同游玩等方式,关注单亲孩子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缓解他们因亲情缺失而导致的痛苦,让她们感受到母爱,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我曾采访了部分“海虞妈妈”,在倾听她们结对故事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爱心的力量和温暖以及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海虞镇为单亲孩子“找妈妈”

  母爱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可是一些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失去母亲或者母亲不在身边,但他们渴望母爱,急需从母爱的温情中汲取更多的关怀。2012年母亲节前夕,常熟市海虞镇党委、政府想到了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母爱的孩子们。于是,海虞镇党委、政府策划开展“海虞妈妈”公益活动,一场为远离或失去母爱的孩子们找“妈妈”公益活动在全镇轰轰烈烈地展开。不过,开展“海虞妈妈”公益活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协调配合,依靠社会力量才能更好形成一系列关爱活动。海虞镇宣传文明办、妇联、团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这项活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经过摸底调查,在全镇的中小学中挑选出10名因各种原因失去母爱的学生,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5岁。这些孩子性格大多较为内向,不太爱与外人交流,挑选合适的“妈妈”尤为重要。海虞镇宣传文明办、妇联、团委等部门肩负起了“选妈妈”的重任,在20多名报名对象中精心挑选出了10名女性作为海虞镇首批“海虞妈妈”。这些“海虞妈妈”有的是教师,有的是村干部,还有的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她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但她们都怀揣着一颗善良的爱心,为着同一个目标走进了同一支队伍,那就是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烦恼,使孩子充分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2012年5月12日,母亲节前一天,10名小朋友正式与10名“海虞妈妈”结成亲情“母子”。“海虞妈妈”走上舞台,各自牵起一名单亲孩子的小手。那一刻,她们牵起的是发自内心的承诺和责任,而孩子们牵起的,是心灵上的莫大安慰。“海虞妈妈”徐月红说:“我乐意做一名爱心妈妈,用我自己的爱去抚平孩子心灵上的残缺,让他们真切地感受母爱的温暖。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和孩子们沟通,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2012年5月12日“海虞妈妈”结对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起初,有的孩子对“海虞妈妈”比较排斥,其中有个离异家庭的男孩对与他结对的“海虞妈妈”说:“我有妈妈,为什么还要多一个妈妈?”说这句话时,这名年少的男孩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已失去妈妈的呵护。凡事开头难,通过努力,“海虞妈妈”用自己的方式,经常与结对孩子联系沟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奉献爱心、倾注关怀,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亲情关系,同时“海虞妈妈”也从中慢慢摸索,学着做起孩子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品德的教育人和成长的保护人。我在采访中看到,当时比较排斥“海虞妈妈”的那名男孩,如今已经对“海虞妈妈”产生了依赖,喜欢粘在“妈妈”身边,仿若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很亲密,看得出,这名男孩如今很享受这份母爱。

  活动为媒培养结对者感情

  “海虞妈妈”和孩子们结对以来,海虞镇时常组织开展各类集体活动,已先后举办了集体亲子游、走进新州村葡萄基地爱心采摘、“海虞妈妈”陪你看电影、“海虞妈妈”假日爱心课堂、欢欢喜喜过新年、冬日“千针送温暖”、“海虞妈妈”亲情民俗文化之旅等很多活动,为爱心母子、爱心母女的交流和互动搭建平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活动中,“海虞妈妈”和孩子们总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成功传递着对缺少家庭温暖孩子们的关爱,同时也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

  组织爱心母子、爱心母女集体活动目的是让“海虞妈妈”和孩子更好地建立亲情关系,平时生活中,更要加强交流,培养感情,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烦恼。

  

 

  “海虞妈妈”假日爱心课堂

  

 

  端午节前夕,“海虞妈妈”教结对孩子们包粽子

  

 

  冬日“千针送温暖”

  孩子发自肺腑喊出“妈妈”

  的确,如果说各类活动是增进爱心母子、爱心母女之间关系的“催化剂”,那么“海虞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付出的关爱就是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的“润滑油”。今年13岁的陶嘉诚是个命运多桀的孩子,在他出生没几天时,母亲因病离他而去,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爸爸竟然不顾年幼的他独自离家出走,去了别的城市再婚,只留下剩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和他相依为命。“海虞妈妈”活动启动后,谢景虹成了陶嘉诚结对爱心妈妈。之后,谢景虹一有空就给陶嘉诚打电话,并经常去他家看他,带他出去玩。每次打电话,小嘉诚总是邀请她去他家里玩,“刚开始我以为他是热情好客,后来才在他奶奶那里知道他是真的希望我每个星期都去看他。我感受到他内心充满对爱的渴望。”

  

 

  结对孩子向“海虞妈妈”谢景虹献上一支康乃馨,祝她母亲节快乐

  当陶嘉诚第一次接到谢景虹的电话,久违的笑声在电话那头响起;当谢妈妈第一次来看望陶嘉诚,怕谢妈妈不认识路,陶嘉诚早已坐在路口破旧的自行车上翘首盼望了……结对以来,这些令人感动的瞬间,见证着这对爱心母子的相亲相爱。随着谢妈妈时常来看望陶嘉诚、带来学习及生活所需用品,陪他钓鱼陪他游玩,尤其是当谢妈妈将亲手织的围脖戴到陶嘉诚脖子上时,再也抑制不住幸福的陶嘉诚从心底喊出了一声“妈妈、爱心妈妈!”

  从陌生到熟悉,这是“海虞妈妈”与孩子结对故事中的一个缩影,自成功结对以来,“海虞爱心妈妈”们与孩子建立起了亲情关系,让身处弱势的孩子们体会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充分感受到“母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促使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海虞妈妈”邹月芬告诉我,有一次走在路上,一名老大爷与她擦肩而过后多次回头看她,最后脱口而出——“你是‘爱心妈妈’。”这让她至今印象很深。

  ◎延伸阅读

  “海虞妈妈”的爱心故事

  ★用母爱打开封闭的心灵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邵飞扬在上幼儿园大班时父母就离异,成为了没有妈妈疼爱的“小草”,和爸爸、爷爷生活在一起。由于从小缺乏母爱,邵飞扬不爱说话,性格也比较孤僻。邹月芬与邵飞扬结成爱心母子,通过贴心的关爱,让邵飞扬重新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变得阳光开朗了。

  邹月芬是常熟市新时代化纤织造有限公司的员工,她所在的公司是做慈善献爱心的大本营。公司董事长吴大明因为儿时家境很苦,靠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才得到健康成长,所以特别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已经资助过很多贫困生。2012年,吴大明找到了邹月芬,他是她的姑父。吴大明说,去加入“海虞妈妈”的队伍吧,姑父做你的坚强后盾。于是,邹月芬成为10位“海虞妈妈”中的一员。

  “他第一次看见我时,我只能去哄他,对他说你跟我玩,我会给你买学习用品,买玩具给你,他开始不接受,也不答应我,别人对他说,这是和他结对的‘海虞妈妈’,他说我有妈妈,干嘛还要帮我找个妈妈?”回想起初见邵飞扬的场景,邹月芬依然记忆犹新。她一心想着把“海虞妈妈”做好,可邵飞扬并不买账。邹月芬说,结对前就想过孩子可能会有抵触情绪,可没想到会如此反感,自己信心满满,却碰了一鼻子灰,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更需要母亲的关爱。

  为了能早日让邵飞扬重获母爱,邹月芬从上网查找资料,学习如何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结对以后,邹月芬就把这个小男孩放在了心上,经常去学校看望邵飞扬,每次去都会给他带上零食或是新衣服。几次接触下来,邹月芬觉得邵飞扬对她的态度有所转变,见到她时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邹月芬的默默付出赢得了孩子的喜欢和信赖。2012年儿童节,邹月芬和邵飞杨在结对后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参观了博物馆、少儿图书馆、江南文化展示馆和美术馆。在博物馆,邵飞扬对展柜里一只青釉钵产生了兴趣,他大声冲邹月芬喊道:“‘海虞妈妈’快来,抱我看看里面有什么。”一句“海虞妈妈”让邹月芬喜出望外。这是邵飞扬第一次这样正式称呼她。她一把抱起邵飞扬,让他一看究竟。

  有一次,邹月芬带邵飞扬回家,他跟在她后面,忽然,他拉住邹月芬的衣服,说:“我就叫你妈妈,不叫‘海虞妈妈’了。”

  在邹月芬的关怀下,邵飞扬封闭的内心也慢慢打开了,他开始尝试与人沟通,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邵飞扬所在班级的一位老师说,以前邵飞扬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孤僻,作业也不愿意做,自从有了“海虞妈妈”的照顾和关爱,邵飞扬有了明显的变化,活泼了很多。

  邹月芬说,“海虞妈妈”是一份公益,更是一份责任,既然做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当上“海虞妈妈”后,不仅自己精神上很充实,对自己儿子的触动也很大。邹月芬的亲生儿子在常州工学院上大学,假期跟着妈妈去看望邵飞扬,前段时间,还主动给邵飞扬购买了台灯和学习用具。“今后,我会在学习上、生活上经常的、不断的去关心他,去教育他,让他感到母爱的温暖,让他觉得自己也有一个妈妈在背后经常关心他、鼓励他。”邹月芬信心满满地说。

  ★老师与妈妈的双重关爱

  也许是缘分使然,海虞中学化学老师邹丽芳本想结对一个和自己6岁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但因为低龄孩子都已结对,她只能与一个年纪稍大的杨怡青结了对。巧合的是,杨怡青是海虞中学的学生。更巧合的是,杨怡青读初三时,学校重新分班,邹丽芳成了她的班主任。邹丽芳将“海虞妈妈”和班主任两种身份互补,让杨怡青有了很大的改变,2013年她以666分考取了省中,这也使原本并不看好杨怡青的其他老师顿时刮目相看。成绩一出来,杨怡青第一时间与老师分享喜悦,还悄悄地对老师说:“要不是你,我可能走不进省中的大门。”

  邹丽芳初识杨怡青时,杨怡青正读初二,邹丽芳对她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那孩子只顾低着头弄手机,对任何人都不主动,问一句,答一句,你不问,她不响。显然,她对外界有着明显的戒备心。”邹丽芳说,她从杨怡青班主任那儿得知,这孩子虽然很聪明,但学习不用功,心思不在学习上,不算很内向,但也不主动。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了,又有了孩子,生活不太富裕,所以很少顾及她,她跟爷爷奶奶感情很好。

  要了解一个孩子,就必须爱她,走进她心里,与她交朋友。但杨怡青15岁了,正值青春期,这跟儿童有很大不同,要她接受并不容易。所以,最初几个月,邹丽芳这位“海虞妈妈”做得并不顺心。事有凑巧,暑假过后,学校重新分班,杨怡青居然就分在邹丽芳任班主任的班上。在了解了她的学习成绩和性格后,邹丽芳决定让她当班长。

  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理能量的相互传递,它既讲究技巧,也讲究过程。因为当班长的缘故,杨怡青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就多了起来,把各项班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关闭着的内心世界也稍稍开放,而她的潜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然而,她似乎仍然不快乐,学习也不怎么努力,明明很有潜力,考试却总是中上,偶有中下,而且还不以为意。看着杨怡青在学习上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邹丽芳批评她说:“没能力倒也罢了,可以更上一层楼,却甘愿中游水平,这是可耻的,你奶奶说你回家后才8点就丢了作业看电视了,是吗?”杨怡青若有所思。邹丽芳还注意到,杨怡青的神情似有一种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凝重。

  关爱杨怡青,以求她进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则事倍功半。寒假,邹丽芳给杨怡青打电话:“到我家来住几天吧,我女儿听说我为她找了个大姐姐,正想见见你呢。”当时杨怡青心有顾虑,毕竟那是个陌生的环境,但她还是去了。在邹丽芳家的那几天,她们无话不谈,融入了新环境,尤其是邹丽芳女儿喊她姐姐,又是撒娇又是发嗲,让杨怡青很有存在感。

  不久前,杨怡青的爷爷因患肺病去世了,这对杨怡青打击很大,她很伤心,觉得这世界没什么特别让她留恋的了。邹丽芳做了多次家访,也努力从各种途径去了解杨怡青的情况,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她相信身边的人是多么地爱她。邹丽芳做了大量工作以后确信,这两点,对杨怡青来说,一点不缺,这是确定无疑的,存疑的,可能仅仅是因为表达的障碍或者说是沟通渠道的不畅。

  情感的沟通比情感的产生更困难,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打破那层看不见却确实存在的隔阂。一次家长会后,杨怡青的爸爸在邹丽芳办公室谈到很晚。之后,一个下雨天,邹丽芳看着杨怡青爸爸开着面包车来接女儿回家。邹丽芳接到过很多次杨怡青爸爸的电话,询问女儿的情况。邹丽芳确信,她这个“海虞妈妈”搭建起了杨怡青与爸爸之间的桥梁。

  初三下学期,杨怡青有了很大改观,她的人生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中,老师们都对她刮目相看,而她的奶奶也打电话给邹丽芳,说:“邹丽芳啊,我家青青变了个样,我不用再叫她别看电视了,反而每晚都要提醒她,‘孩子,你该早点睡了!”说到杨怡青的不断成长,邹丽芳脸上露出了笑容。

  ★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对她

  徐月红是常熟市海虞镇聚福村妇女主任,成为“海虞妈妈”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她说:“我是一个从离异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小时候的我自卑、胆怯,同时更加渴望得到母爱。当我得知海虞镇组织‘海虞妈妈’活动,我就踊跃报了名。”她第一个报名加入“海虞妈妈”,与自己女儿同班、失去母爱的谢婷结对,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关爱她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于一个缺失母爱的女孩来说,意义非凡。

  徐月红曾听女儿浦思遥说起谢婷在写作文《我的妈妈》时伤心地哭了,从那时起,她便默默地关心起了谢婷,时常请谢婷到家里,与女儿一起做作业、一起吃饭、一起玩耍。经过了解,徐月红得知谢婷母亲在谢婷小时候就因肝病发作住院治疗,家里还因此欠下了20多万元债务。谢婷不仅缺少孩子天生应该拥有的父母的呵护关爱,在经济生活方面也同样有所缺失。好在谢婷所在的村里,村民们很团结,很有同情心,对他们家有过不小的帮助,然而资助是额外的甘露,而生活却是细水长流,谢婷处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扼之中。谢婷看上去大大咧咧貌似很外向,其实内心非常封闭,不愿与别人说真心话。

  为了打开谢婷封闭的内心,徐月红一开始就没把谢婷与自己的女儿区别对待。学校放假之前,她们时不时地碰头,跟她说说话,问问她家里的情况,偶尔也去她家看看她,她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热络。自然而然地,徐月红对她说,“谢婷,放假了,我跟你爷爷奶奶打招呼,假期里来跟浦思遥一起住几天吧?”那是个值得回忆的周末,谢婷第一次去徐月红家,徐月红像是要款待一位尊贵的客人,一早起来就出去买菜,还买了许多零食。谢婷是浦思遥的同班同学,徐月红又是她的“海虞妈妈”,而且,毕竟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所以她一点也不怕陌生,做什么都很“拿大”,当然,有时也有点“拿大”过头,而且不懂礼貌,徐月红根据她们之间的亲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她说话的强度。“对孩子,一本正经的教育最是要不得,必须寓教于学、寓教于爱于具体的生活细节,只有这样的潜移默化,才能事半功倍。”徐月红说。

  有一次,徐月红把在网上买的几本课外阅读的书送到谢婷家,顺便去看看她,不料下起很大的雷阵雨,由于当时谢婷家门口堆满了杂物,徐月红只好把车子停在稍远处。在和谢婷告别后,徐月红就想快跑几步冲到车旁,令她没想到的是,谢婷已经悄悄打起雨伞,拉住了徐月红说道:“阿姨,我送你!”那一刻,徐月红很是感动,一个原本不太懂礼貌的女孩,现在却懂得关心别人了,徐月红接过雨伞,紧紧地和她抱在一起。

  “现在,谢婷的变化很大,除了学习成绩有提高外,性格等方面也有改观,愿意与别人真心交流了。凡是我女儿享有的一份爱心,谢婷就享有同样的一份。我会一直关心她、引导她、爱护她,直到永久。”徐月红说。

  ◎札记

  这是由结对引发的爱心故事,这些故事还在继续。结对单亲孩子,有些人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在物质上加以帮扶或者隔段时间去看望一下就可以。殊不知,单亲孩子失去了妈妈或爸爸的爱,性格往往变得比较孤僻。如果长久缺少精神的慰藉,他们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成长方向,所以应该重点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而以物质为主、忽略了精神上慰藉的帮扶,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人生观,甚至会造成孩子价值观扭曲,让孩子形成“你们来看望我,送钱送礼是理所应当”的毫无回报的索取心态,长此以往,孩子会缺乏感恩、责任和担当。而且,侧重于给予物质,对于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空缺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海虞妈妈”却做得很好,她们将爱心渗透得更全面更科学,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还付出情感,对结对的孩子视如己出,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慰藉、人格上的尊重、学习上的督促、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沟通,考虑孩子的切身感受,想孩子之所想,解孩子之所忧,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愿社会涌现更多像“海虞妈妈”那样的好心人,愿这个“爱”字越写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