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首届年会举办 聚焦全球视野下的金融学科发展之路

   10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2017)举行。本次年会以“全球视野下的金融学科发展”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吴晓球作主旨演讲。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师生、社会金融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及媒体界人士近500余人参会,为应对全国高校金融学科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提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整体研究和教学质量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对话。

   刘伟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参加本次年会的专家学者、广大师生和媒体人士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1988 年,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以金融学等为骨干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分别在2004年、2008 年和2012 年的三轮评估中连续排名全国第一,2017 年又入选了中央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学科。

   他表示,值此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的发表、学校建设“双一流”之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召开,这对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年会是学校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率先垂范和实践,必将引发我校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气象。希望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年会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融合和发展,把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学科;同时,还要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助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把中国的金融学思想和理论贡献给世界,为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吴晓球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年会的目的是为了认清我们学科发展的状况,找出问题和差距,明确目标,关注学科发展的重点,促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金融的结构、业态、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大变革时代下,中国的社会实践空前丰富。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教师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国家社会的深刻变化,推动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在巩固优势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以更丰富的内容完善自身结构,进入到一个多元、繁荣的发展时期。要清楚认识到,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大宽容的学术环境、良好的治学氛围、广博的学术胸怀。面向未来,为了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要认清市场与科技共同驱动的金融结构变革,把握未来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要关注以证券化、科技化、国际化为趋势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以之为条件丰富学科内容和学科理论;要不忘探究真理和服务国家的初心,解放思想,刻苦钻研,扎根中国大地解决好中国的问题。相信人民大学金融学科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主持开幕式。

   上午的主题演讲会中,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国刚,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杰,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瞿强分别发言。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赵锡军主持主题演讲环节。

   王国刚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和防控举措”为题发言。他认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一直以来国家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关键,也是党的十九大最新提出的金融监管要求。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他提出六条建议:第一,做到心中有数,耳聪目明,形成整套的精准统计的金融数据和金融信息;第二,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管;第三,加强对金融市场运行态势的监控,防止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第四,强化去杠杆,去杠杆,补充中国企业的长期资金不足;第五,增强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对资金的吸引力;第六,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

   贝多广以“普惠金融:金融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大内容”为题发言。他表示,目前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的“金字塔”分布与金融服务的“倒金字塔”分布的矛盾现象,而这也与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相符合。建立好的金融,目标是建立好的社会,因此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则成为目前我国金融建设的重大目标,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也是金融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大内容。具体落实普惠金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普惠金融能力建设是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需要努力的方面。

   张杰以“金融资源跨时配置与大国崛起”为题发言。他以十二世纪东西方金融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导致的不同结果为引,阐述了“大国兴衰的决定因素在于金融资源跨时配置”这一观点。他提出,金融资源跨时配置的要义在于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将更多资源配置于机遇期。任何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都离不开金融资源的跨时配置,中国的金融资源跨时配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国有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资源跨时配置的金融制度支柱,中国要谨慎推进国有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接轨”。国内经济学人应努力探索总结经济崛起的中国道路,从关注欧美的故事转向关注中国的故事,抢占先机挖掘好中国故事。

   瞿强讨论了货币和信用的相互关系。他简述了一些列前人对两者的观点和解释,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从而提出,货币具有比较静态性、事后性、外生性与中性的特征,而信用具有连续动态性、事前性、内生性与非中性的特征,所以 “信用”这一金融变量在更大程度上具备解释经济周期与波动、预测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现阶段正面临着信用高杠杆风险,对信用的提前关注能够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此外,他提到最近研究的方向——”货币和信用的‘度’”,并简析了用金融危机来反映“度”、用提前量来反映“度”等不同观点。

   午餐会期间,赵锡军以投资学为主题进行了午餐演讲。他认为,投资的研究和分析,往往是两个方面:一是投资的机会,二是怎么样评判这个投资的机会。从总体上来讲,投资学就是用决策标准来衡量投资项目,而决策标准是可以选择的,是一个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调节和选择的过程中间,需要尽可能简单,尽可能低成本、高效。午餐演讲由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李焰主持。

   下午的主题演讲会上,来自人民大学多个学院的金融学教授进行了从金融学科前沿理论到金融市场焦点话题的深入讨论。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会议分别由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和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教授陶然主持。

   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成思以”货币金融研究前瞻:金融化的逻辑”发言。他从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次将金融化梳理成了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商品金融化、泛金融业的金融化三个方面,并提出,这三个层次存在不一样的逻辑,但也有一致性的内容,比如资本逐利的天性,在每一个层次都有所体现。金融化还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许荣作点评,他认为张成思教授的这个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三观,宏观、微观、中观的分析逻辑;二是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都给出了其推动的原因。他提出,金融化现象本身有复杂和简单的区分,理解中国的金融化可参考两条线索,一个是银行信贷资产线索,另一个是证券化的增长线索。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以”当内部人遭遇野蛮人:中国公司治理现实困境的分析框架”为题发言。他认为,经过长期的问题积累,到2015年,中国的公司治理在制度上出现了各种的乱象和怪象,比如任人唯亲的文化,内部人控制,再比如以险资举牌为典型特征的野蛮人入侵。

   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作点评。他认为郑志刚教授的报告有三处值得特别关注:第一,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野蛮人现象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第二,我们现在的治理结构的困境,是因为我们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所有制缺位所产生的金字塔结构带来公司治理的问题。第三,演讲中提出的一些关于中国治理研究的新现象值得重视。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魏丽以”保险风险理论”为题发言。她分享了一些前沿问题和研究趋势:要把保险风险和金融风险综合考虑,而不单独考虑保险风险;极致事件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新技术改变了业内很多的东西。她表示,保险之于整个经济的贡献,它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经济社会,而且它在于对整个社会文明。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戴稳胜在点评时表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保险姓保”服务实体经济政策的导向之下,我国保险风险论的研究可能会迎来一个春天。金融保险是多样的、复杂的,跟自然风险、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有关,它不可能做到某一个模型包打天下,每一类的研究需要界定自己的研究边界,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规范性的研究。

   商学院教授许年行以”公司财务理论”为题发言。他提出,要了解公司的治理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从中国资本市场、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的切入点。文化的度量,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四个方面:文化距离、宗教信仰、社会资本、公司文化。

   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教授赵万里在点评时表示,将一个学科从边缘和有争议的领域变成主流领域,这是一种重要贡献。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市场学等等这些理论,应用在我们的金融研究里面非常重要,但金融研究需要把这些结合的东西简化,或者尽量地简化,才具有指导意义。

   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教授李勇以”贝叶斯资产配置”为题发言。他主要介绍了收益不可预测和可预测下的资产配置的不同种类和对资产配置模型的研究。在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上,他认为一是继续深入研究机器学习,二是大数据,三是继续量化投资、分散化资产配置。

   商学院教师尹澄溪在点评中提出资产配置问题应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观察历史数据,对每一支证券未来的收益率进行估计;第二是把参数放在数据公式里面做优化,算出每一种产品的权重。在做实证研究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忽略了贝叶斯的影响。

   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围绕”一带一路”展开演讲。他表示,”一带一路”在过去四年在国际上比预想的更受欢迎,建设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折射了中国崛起全球大国地位、国际号召力、话语软实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挑战也不少,例如对沿线国家的知识挑战等。此外,国内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发展势头对”一带一路”建设有很大影响。

   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在点评中提到,对于中国与世界关系来说,中国成为了一个全球的经济、市场,乃至金融网络当中的”组网者”。对于中国的金融未来的发展,应看到”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新机遇,看到它给中国金融和金融学科发展带来的新的巨大空间。

   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以”人民币汇率定价之谜”为题发言。他在计算定价的“一篮子货币”时提出,只有央行公布了每家做市商每天早上开盘之前的报单数量和价格,并且有确定的货币参考篮子的条件下,才可能精确计算出当日的权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只能够通过拟合寻求误差最小的参考篮子,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拟合实际的情况,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存在明显的“定价之谜”。

   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钱宗鑫作点评。他总结了王晋斌教授的核心内容:人民币中间价实际确定机制未公开,但人民银行公布了基本定价原则;可以根据这个原则倒推实际定价机制;实际拟合优度存在时间变化。他还从王晋斌教授报告中的关键假定延伸出了自己的思考。

   随后大会进入闭幕式环节,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汪昌云作总结发言。

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况伟大主持。

   汪昌云表示,本次大会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凸显了人民大学的大金融学科特色,实现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有益结合、金融一般规律和国家顶层设计结合、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二是体现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融合和场景,实现了七大院系的融合、本土与海归的融合、老中青三代的融合,以及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学术平台的融合,碰撞出了思想与火花。关于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一方面,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搞学术研究、搞人才培养,并且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讲中国特色,把它讲足,讲透彻;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同时,从问题的解决、哲学思考和方法论的层面,向世界贡献新的知识来源,这样,我们才能将世界一流金融学科建设之路走得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历史底蕴深厚。1950 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最早成立的八大院系之一,财政信用借贷系正式成立。经过六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已经开创出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中国风格和人大学派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为新中国金融学科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奠定了在新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头雁地位。

相关链接:

[新华网专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2017)

[新浪专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2017)

[中国金融信息网]首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年会在北京举行

[新浪财经]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在京举办

[环球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在京举办

[网易]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在京举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