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举办年中报告会

   6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中期)”报告会在人民大学举行,就“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进行了主题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迺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凤良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第一单元由杨瑞龙主持。

  

 

  刘伟表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有长期性,要倡导一种长期坚守式的研究。其次,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要有深入性。国发院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既有建设性的态度,又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学理的完整性、对问题理解的准确性,所以研究必然具有了一定的深入性。他强调,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要有系统性,要从整体大格局出发,从整个系统出发,把问题联系成一个历史的整体,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某一个节点的现象。他表示,国发院在一系列政策性、现实性问题的研究中对于长期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的重视和坚守,也体现了其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责任和担当。

  

 

  刘凤良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7年中期)——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反弹与分化两大基本特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国内各项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复苏拉动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都趋于改善,名义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升,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

  课题组判断,在现有宏观政策调整基调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而民间投资的反弹力度还有待观察,弥补前者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下行压力将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国际周期会在短期内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总体而言,正如宏观经济论坛团队在2016年二季度报告中所指出的,本轮“不对称W型调整”的第二个底部已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形成,并呈现底部波动企稳特征。根据模型预测,2017年全年GDP增速为6.7%,CPI为2%。

  课题组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短期国内宏观经济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在经济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积聚的各种风险的释放与国内政策趋紧、传统动能削弱与新周期孕育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真正启动新周期,需要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并以新动能的构建为核心孕育新周期的动力源。新一轮的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一方面解决经济传导中的结构性问题,重塑中国经济传导路径,激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潜在生产率,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本轮改革在新常态下进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相较于以往的改革需要具有一些新特点。第一,这轮改革需要避免通过GDP竞赛类的排名来进行激励。第二,这轮改革需要将改革的主导权从地方政府提升到中央政府。第三,新一轮改革需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在“四个意识”下的执行力考核。第四,加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课题组还提出,在短期内为了给新改革提供时间和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通过金融有序去杠杆来降低经济的总体杠杆率,发挥税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发布会第二单元由闫衍主持,与会专家与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周期转换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刘元春表示,目前中国技术赶超的时点已经到来,与此匹配的是需求端的到来,产业后备军的到位,这三种因素的叠加构成了我国宏观经济新周期开启的强劲基础。但是,新周期的开启还有三道坎要过,一是金融整顿和房地产治理;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政府改革。新周期的升级增长需要服务型的政府,需要政府能打破管制,释放投资的空间,真正在第三产业的投资领域向所有的经营主体放开。

  

 

  高培勇表示,当前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异常复杂,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日趋强烈。从需求角度讲,今后宏观经济的政策和形势研究方向有必要进行一些重点转换,从现实问题延伸到理论问题。

  

 

  徐忠认为,稳增长和去杠杆的动态平衡必须关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淡化GDP目标的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既放松中央政府对债务额度的行政因素,彻底打开地方政府规范融资的正门,同时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

  

 

  曹远征在主题发言中表示,现在名义GDP增长快于实际增长,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杠杆问题,他从为什么去杠杆、去什么样的杠杆以及如何去杠杆进行了专题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