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教育”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2016229    北京晚报

核心提示: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主要集中在1924岁、2534岁两个年龄段。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总数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总数的近七成。这是最近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百度文库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的结果。
同时,《白皮书》还发布了“互联网+教育”的六大发展趋势:
1.基础教育领域用户,引领学习互联网化大潮
从互联网学习调查来看,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环境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领域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教育阶段。
从互联网教育产品整体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依然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家长及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这一教育阶段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应用群体,占50.53%。与此同时,通过20142015年度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614岁年龄段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用户有了较明显的增长。
2.教师借助互联网手段,丰富教学
从互联网学习调查来看,教师全天候、高频率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教师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开始发生在课堂教学时间段内,表现课堂教学具有了开放性、个性化特征;传统“辅助式”教学应用行为仍然是教师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取向,“在线学习类”新型应用方式逐渐受到了关注。
教师使用互联网的行为覆盖到上午8时至晚上10时的全部时间段,并且以早晨8时至10时、晚上6时至8时为两个高峰段;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峰值为30分钟至2小时之间;“备课”和“组题”是教师使用互联网产品的主要需求,但支持学生学习与教育管理方面也开始占据一定的比例,为24.4%;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教师在不同教育领域的关注内容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到“视频教学类”、“在线学习类”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形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3.家长购买过互联网教育产品,消费金额两极分化
从家长购买互联网教育产品的调查来看,使用互联网的家长中,44%购买过相关产品。基础教育用户是互联网产品更积极的使用群体,而对互联网服务产品有购买能力的家长受学校、教师影响最为显著,62.6%的家长愿意接受学校或教师的推荐。同时,孩子主动参与互联网学习的意识也在提升,47.72%的家长受孩子影响;从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家长在教育产品上的最高花费的调查看,家长购买的行为额度在501000元左右是两个峰值,为在线教育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带来了启发。
4.基础教育信息化,向关注教育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始向关注教学方式变迁方向迈进。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都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时间开始呈现。
北京通过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北京数字学校、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等,推动教育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融入信息化发展的开放性特征,积极探索“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均等化教育环境,更是出现了一批具有这样特征的先锋性学校。
5.“互联网+”对教育影响,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从教育阶段特征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对不同教育阶段呈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高等教育领域在“互联网+”特征方面前进得更快,以MOOC课程为代表的开放教育时间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领域面向教育教学创新,开放课程、开放育人空间,建构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势在必行;学前教育在家园共育、儿童个性化发展、基于数据精准管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发展;在教师教育领域,以远程实时课程、在线网络课程等信息技术支撑,在“国培计划”、“教师网联”等推进下,出现“名师工作坊”带动教师研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等实践形态,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环境正在产生深刻影响。
6.“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小学课堂开放性
基础教育领域是不同教育阶段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体制内的基础教育改革及信息化融合实践推动了广大中小学课堂的开放性,同时“互联网+”凝聚的社会资源为教育提供了精细、精致的作业、题库类服务。但是,服务新课程改革目标、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等方面的资源、课程和服务偏少,而这正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互联网+教育企业在对接基础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方面“错峰”相伴而行,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整体上需要在支撑引领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实践方面发挥作用,特别在服务于学习者多元、高品质的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方面。